“从临摹到创作”——回归敦煌美术研究所壁画艺术临摹展

2021-06-11 17:01

晶报记者熊奇侠/文 福顺堂/供图

326日上午,“回归敦煌——高山壁画艺术临摹展暨书经展”在深圳福顺堂正式开展,展出甘肃画家高山敦煌壁画艺术作品近50幅,另有普通法师与书经居士黄秋原、苏隐等敦煌书经作品近30幅。这是继北京、上海相继举办敦煌主题展后,高山壁画艺术临摹展首次来深展出。展览由深圳美术家协会、敦煌美术研究所、大南山书院主办,福顺堂承办,将持续一个月,至426日结束。

面壁三年,十载临摹,为艺术创作打基础

这次展出,除临摹的敦煌唐代壁画作品外,还有北朝、隋、西夏、元的部分壁画临摹作品,是高山对敦煌及其周边石窟中的不太常见的壁画内容的艺术再现,展现北朝、西夏等时期的西域画风之美。那么高山的敦煌壁画“再创作临摹”之路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呢?昨日晶报记者采访了高山。

1984年初夏,时年22岁、学油画的高山独自来到莫高窟,进入敦煌研究院学习壁画临摹9年,1994年,前往日本东京艺术大学,学习日本画家临摹古代壁画的技法经验。因年代久远,如今莫高窟中的壁画都面临起甲、空鼓、变色、酥碱、脱落等病害,敦煌壁画临摹是一种很好地保护敦煌壁画的方法。深居敦煌30多年,高山临摹过的石窟壁画,到底有多少个窟,多少张连自己都已记不清。

高山后又遁入道家世界,在离莫高窟100多公里的榆林窟一个废弃洞窟里“面壁”三年。敦煌壁画临摹是一个沉静者才能从事的画种,费时费力而且亟须耐心。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高山表示,正是这段经历让自己性格更沉稳,对后来的“准文物”壁画临摹这种细致活很有帮助。

高山作品《观音菩萨(57窟 初唐)》


“再创作临摹”:油画手法描绘敦煌壁画

在已有60多年历史的三大洞窟壁画临摹方式——“现状临摹”、“复原临摹”和“整理临摹”中,艺术创作出身的高山越来越不满足这种不需要创造的匠人做法,大胆进行了“再创作临摹”实验,并逐渐形成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创作的手法。2001年,高山从敦煌研究院辞职,与朋友创办“敦煌美术研究所”。高山说:“如果没有在敦煌研究院9年的临摹与学习,我不可能那么顺利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,是敦煌壁画临摹技艺让我有了原始积累,让我可以一直从事艺术方面的创作。”

1996,高山主办了自己第一个画展——“敦煌净土”,至此一发不可收拾,日本、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都可以看到他与他敦煌壁画作品的身影。“只有走出去,才可以让更多人关注敦煌,了解中国的敦煌壁画,而敦煌壁画的临摹,恰恰可以让敦煌壁画走下墙壁,让古老技法焕发新的生机。”

对于接下来的艺术方向,高山表示,想做更多的油画佛教艺术创作,说到西方的前期油画多是反映宗教,而中国佛教艺术自元代以后基本就中断了,近一百年更是艺术家参与极少。高山也对油画表现佛的形象多有摸索,发现最大难点在造型上,因为敦煌壁画大多是平面表现,而油画立体来表现,如果参照立体雕塑描绘又太像石头,人的气味太少。高山还比较了一些也临摹过敦煌壁画的前辈,指出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线条和造型还好,但是色彩太弱,有时竟有点像年画,而常书鸿到高尔泰等有西画基础在色彩上面更好。

高山作品《普贤菩萨(榆木窟 西夏)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