吟游诗人高山:敦煌壁画圣咏

2021-06-22 10:02

在话语所在的地方倾听。甚至比幻觉之作为幻觉(譬如——在想象中)更为重要。

  然而:萧瑟地-并且-战栗地。战栗——如此远离——已经——开始。“我的”,“我自己”。

  那儿“万物”皆沉默。万物——很久以来——已然告别。空虚是建筑物。寒冷。往昔的风,它死了。阁楼空虚。风是死亡粉末的死亡播撒。

  别放弃乡愁。因我也是非……噢!多少。太多废弃的空间,太多长久废弃的“力量”。

  万物皆——通过沉默以完成。但是——那儿。以一切所是之物的名义——那儿。

  以上是俄罗斯诗人捷纳狄·艾基《诗歌——作为——沉默》的第一部分,副标题:差异的笔记。他的诗具有“沉默诗学”之称,以及声音的特殊魔力。

  这也是我对来印法师策展的敦煌藏经书经及高山敦煌画展,最直接的感受后一种感受,犹如一首远离我们久远的圣咏,一点点响起,女声部哀怨的高音,与男声部沉郁的低音,形成对照,然后,开始交织、起伏。你看上13分钟,会潸然泪下。

  华夏文化在敦煌生根,中西文明在敦煌交融,佛教文化在敦煌沉淀,是有其特殊的神秘性的。千年以来,敦煌学成为国际性的高端学科,但也并未说清其中的神秘。敦煌壁画的血缘来自古希腊艺术。从表面看,百分之九十的人物造型和技法都渊源于佛教艺术发源地——健陀罗(在今克什米尔地区)艺术,而健陀罗艺术正源于古希腊。

  也就是说,有一条神秘的走廊,将那高音部写就,同时等待着(岁月对它不起作用)那一个如同天使羽翼般的音色出现,她贯透在旋律对位的织体中,就像达·芬奇《岩间圣母》中的明暗与线条,柔和圣洁,荡漾着天国般的梦幻气息。

  1984年初夏,22岁的高山独自来到莫高窟,他本质上就是一个吟游诗人。在敦煌研究所学习了9年,1994年,他前往日本东京艺术大学,学习日本画家临葶古代壁画的技法经验。之后一段时间,他遁入道家世界,静默苦思以求豁然解脱。2001年,高山与朋友创办了“敦煌美术研究所”,开始了敦煌壁画“再创作临摹”。

  敦煌壁画临摹是一个有修为的沉静者才能从事的画种,因此,正是敦煌壁画选中了高山极其他的志同道合者。他们掌握神秘的要义,精通对位法,在某个层次上几乎是扮演上帝指派到人间从事艺术的人,其作品内含着一种莫奇妙的和谐性,只是对少数有缘人开放。

  高山敦煌画了30多年,他的飞天,带着“沉默”的乡愁在飞,轻柔,安详中生出飞升的效果,其实这是一种向心内的回归。但“我们永远处在途中”——是啊,在这些作品的美感背后,有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孤独,它清冽,像露水。而深邃的美的内涵随着岁月与神的呼应,更加接近。

  俄罗斯诗人纳博科夫诗剧《死》,结尾处,死去的父亲留在了光线中,他不曾消失,而是得到了永生。或许莫高窟会不存在,但那些被“再创作临摹”的壁画,将永存后世。

  

高山临摹敦煌壁画


  


   


来源:网易号——我看的是人间哀愁